2024年4月27日早上8点半,含弘学子讲堂之“弘传科学家精神,创新务实铸时代新人”专题论坛在生命科学学院224多功能厅举行。本次学习交流分享会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园艺园林学院研究生会、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研究生会承办。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孔令飞、2022级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吴佳宏、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胡冉以及园艺园林学院2021蔬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霄芸同学担任主讲人。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园艺园林学院研究生会、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研究生会以及各学院2023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孔令飞同学向大家分享了桢楠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珍贵树种之一,从桢楠种质资源的保护与木材利用这两方面展开研究。他运用多组学以及显微观察分析,解析桢楠“金丝”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形成机制;进一步通过表型学解析“金丝”形成的关键因素;联合基因组、代谢组、转录组鉴定出桢楠中主要积累的金黄色类黄酮色素,解析了桢楠类黄酮代谢通路,筛选出可能参与形成特殊类黄酮色素的关键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桢楠木材材色和纹理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视野,为提高金丝楠木的产量与品质提供了理论指导。
吴佳宏同学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揭示了鲨鱼的染色体组型和性染色体的进化。她首先提出软骨鱼类是重构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的一个重要谱系,通过分析六种软骨鱼类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的共线性,推断出软骨鱼类的共同祖先的染色体数和核型。她在研究中提到X染色体具备独特性——含有大量异染色质区的微染色体,而这个特性存在于所有分析的鲨鱼中,这表明XY性染色体可能在至少1.81亿年前就有共同起源。通过以上分析结果解决了脊椎动物染色体组型的进化、微染色体的起源和鲨鱼性染色体的进化历史等方面,增进了在场同学对鲨鱼性染色体的理解,并为脊椎动物染色体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胡冉同学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的遗传基础。她首先提出黄籽性状作为甘蓝型油菜理想的育种性状,可大幅度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然而,控制油菜植株这一表型的潜在机制因其复杂性而难以解析。围绕这一科学问题,胡冉同学通过组装黄籽油菜GH06和黑籽油菜ZY821高质量基因组,结合种子颜色QTL的深度精细图谱和其他组学数据,结果发现BnA09MYB47a是控制黄籽性状的主效QTL区的候选基因,黑籽等位基因BnA09MYB47aZY821可通过直接激活BnTT18的表达来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该研究丰富了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数目,为培育高商业价值的油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刘霄芸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调控结菜甘蓝开花期的分子机制。结球甘蓝的叶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如果遇到持续低温结球甘蓝容易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容易发生“未熟抽薹”使农民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研究发现BoFLC2多态性参与影响了结球甘蓝的开花期,为了探究BoFLC2内含子及外显子SNP突变调控甘蓝花期的分子机制,她通过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并在转基因材料中进行突变功能验证,发现BoFLC2E+LIn1的转基因材料均表现出极晚花表型。对晚花甘蓝缺失的215bp内含子片段进行生信分析,进而推测该段序列可能具有启动或增强表达的功能。这些研究为甘蓝类蔬菜花期调控分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进而为甘蓝类蔬菜的耐抽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促进甘蓝类蔬菜产业的发展。
每位宣讲人都围绕本次含弘学子讲堂主题来讲述自己的科研成果,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果,在伟大的科学精神支柱下,突破自我、推陈出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作用,以科学家精神内核为指导,筑牢我们青年一代的信念,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质,不断为科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团总支 研究生会
园艺园林学院研究生会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研究生会
供稿:彭丽
供图:谢雨江 杜伯儒
校审:蒙琪缘 杨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