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所动态 > 正文

“研行万里建新功”系列报道(三十四)|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3-08-09 浏览量:[]次


编者按:“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为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2023年暑假,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广大研究生开展总书记足迹大寻访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研习之路悟思想,深学笃行建新功”为主线,引导广大研究生在切身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本次活动共组建校级实践团队48支、院级实践团队百余支,动员千余名研究生奔赴全国各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入村寨、下社区、进企业、访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将持续推出相关专题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为深学笃信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在实践中淬炼青春,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地处乌江河畔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开展“研行万里建新功”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首先从化屋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鑫鸿的分享中了解到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化屋村的总体情况,并深入村落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笔,调研和宣讲为墨,感受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学习有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一、一线调研摸实情,产业赋能促振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为化屋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化屋村依托特色自然与人文景观,大力发展苗绣、黄粑、黄姜、黄牛、圣女果、民宿等特色乡村产业。“嗒嗒嗒……”在化屋村“扶贫车间”里,实践队成员在绣娘们的“一针一线”中感受着化屋村苗绣产业的发展。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两年多来,化屋村上下齐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感恩中奋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好路子,在民族文化与经济产品的结合中,推动了“家门口”就业,一针一线绣出了幸福生活。除了苗绣产业的发展,化屋村还通过合作社组织村民大力发展黄牛、圣女果产业。在驻村干部周尚乾的介绍中,队员了解到合作社近日给村民发放了百万余元的分红,这一“共富之举”极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水平,也增加了村民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

                           


                           

与此同时,化屋村还大力推广地方特色小食——黄粑。实践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往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访的赵玉学一家。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他们一家时的情景,赵玉学倍感温暖。赵玉学这样说道:“以前化屋村穷困不堪,一副穷乡僻壤的荒凉景象,但正是扶贫政策的落地,才让这个穷困村落焕发生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调研后,赵玉学抓住了机遇,不仅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特色美食——黄粑,还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收入愈发稳定,日子越过越好。“化屋村和黄粑产业的发展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恩情”“黄粑产业的发展要对得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得起人民”赵玉学追忆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时不禁感慨道。

                           

此外,依托毗邻乌江源百里画廊和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两大景区的独特地理优势,化屋村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餐饮民宿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在多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下,化屋村多点发力,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致富之路。

                                 

                           

二、走进课堂学思想,理论入脑又入心

实践队走进化屋村小学的村史陈列馆,感受化屋村民族文化交融史。校长明泽贵介绍,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部队曾来到化屋基,与苗族同胞一起饮酒,一起跳舞,高兴之余,赋诗一首流传至今,诗曰:“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诗句所描绘的苗族服饰文化独具特色——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图案、多样的款式以及精美的银饰,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具体象征的符号。此外,芦笙拳舞、牛头图腾等特色民俗也彰显出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化屋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殷切嘱托,以民族文化交流大课间、学校特色课程与民俗文化汇演的形式,让苗族特色文化代代相传,使其精神意蕴生生不息。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践行者、维护者,“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化屋村小学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活动,围绕基本内涵、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三大板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帮助小朋友们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正确价值观,赓续民族精神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置身山水观蜕变,生态发展齐并行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化屋村码头时为当地发展指明的方向。往日“靠水吃水、捕鱼为生”的化屋村村民沿着这条“新路子”,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最终从实现了“捕鱼船”到“旅游船”的升级转型。在这场“换船故事”中,尤荣学、尤荣文和尤荣利三兄弟则是村里最先端上旅游饭碗的人。三兄弟原本以务工和捕鱼为生,收入微薄,但在政府推出禁渔政策后,他们实施退捕,响应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回乡成立了画廊航务有限公司,依托家乡秀美的山水,吃上了旅游饭。此外,他们还主动承担起江面垃圾清理工作,尽心尽力维护乌江生态。“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队也坐上了尤氏兄弟的游船,船头碧波涛涛,船尾红旗飘飘。千仞峭壁沿河陡立,一片澄净的江面上,身着救生衣的护河员划着小舟打捞着水中垃圾,这山清水秀的美景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化屋村成功走出的“新路子”——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了“绿水青山”,更是将“绿水青山”打造成了闻名遐迩的“金山银山”,化屋村也因此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化屋村,通过对当地特色农旅产业的实际体验,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乡村振兴实效;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观、学、做中坚定了文化自信,立志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毕节地区民族团结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

                           

青年强,则国家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在新征程中,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贡献力量。同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拥有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具备实现梦想的光芒前景。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要把科研落实到田间地头,自觉投身于基层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供稿:艾力坎木江·艾合塔木

供图:李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