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所动态 > 正文

【文学院】含弘学子“传承文化薪火,树立文化自信”主题分享会圆满举行

时间:2023-05-27 浏览量:[]次

2023年5月21日,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研究生会和文学院研究生会联合承办的“传承文化薪火,树立文化自信”主题分享会于荟文楼7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含弘学子讲堂由来自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21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王姝琪同学、文学院202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樊帆同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22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杨华同学、文学院202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刘琳琳同学以及文学院202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刘欣懿同学担任主讲人,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萃取思想精华,延续文化基因,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王姝琪同学以《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精神》为题,宣讲围绕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成因、表现和特质等作出探析,在她看来宋代士大夫所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等精神情怀,既突出呈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铮铮风骨与价值追求,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基因,将有助于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格标杆。

樊帆同学的宣讲紧紧围绕《堂吉诃德》文本,从意识形态是什么、意识形态如何作用于人及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展开。在论述其观点过程中紧密结合了时事热点,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明确提出的,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融进自己的相关叙述中,借此走出文本、走进现实,阐明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强调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必要性。

杨华同学将图文讲解与视频互动相结合,围绕樊锦诗先生事迹以及敦煌研究院针对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为大家讲述了从过去到当下的敦煌故事。其梳理了樊锦诗先生作为一代敦煌文化探索者对保护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努力,并延伸至今反思莫高窟文化如何在现代科技助力下焕发全新生机。在宣讲过程中配有生动活泼的视频展示,让大家更为贴切地走进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的实际融合。也为新一代青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供新思路。

刘琳琳同学将目光对准不同时段的女性自传体小说,以这一独特文学体裁为出发点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着的艺术想象,并以此为通道,走进文学体裁所连接着的作者及其身处的经验世界。其通过丁玲、虹影等几位女性写作者的具体文本剖析,揭示自传体小说兼具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深刻的现实指向,并蕴含着私人记忆与公共历史之交织,同时昭示着文学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高度人性化,为我们当下反思文学、思考公共与私人的关系提供了一条路径。

刘欣懿同学的宣讲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经典剧本《萨勒姆的女巫》改编的影片《激情年代》中的“替罪羊机制”,揭露这类社会机制所隐含的集体暴力是比流血更为深刻的人性苦难,并进一步反思现代文明需要抛却归罪寻因、重建一种理性共责的共同体秩序。在宣讲的尾声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下的同时代人民只有坚持理性先行,才有可能告别“替罪羊机制”的伦理悲剧,为人类共同体探出更为光明的可能。

五位分享人的宣讲内容紧紧扣住“传承文化薪火,树立文化自信”主题,体现了较高的精神素养与一定水平的学术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富有永恒魅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广大研究生们应当不断加强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汲取与转换,有意识地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千百年来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来源:文学院 供图 供稿:刘欣懿 审核老师: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