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7点,由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举办的跨学院主题调研交流会“人文记忆中的北碚”在荟文楼七楼学术报告厅圆满举行。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的赵国壮副教授,以及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世界史方向的王伟宏老师出席了此次交流活动,并担任评委老师;来自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等四个学院的近四十位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
交流会的第一个环节即是各小组的风采展示、调研成果展示。来自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小组的主讲人温艳青通过风趣幽默、且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巧妙结合本学院的特色,分别从公共关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以及文化产业管理这三个视角介绍了“雅人”梁实秋其人。教育学院小组的主讲人吴艾蔓则以本小组在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调研活动为引子,系统梳理了近代复旦大学的办学史,他们还惊奇地发现:在国立复旦大学重庆原址上建起的私立相辉学院竟与西南大学有着传承关系,并将这个发现分享给了所有同学们。第三组的主讲人是来自文学院小组的文马虹,她的报告始于北碚老舍故居,但并不限于老舍故居,而是通过介绍老舍在北京、山东等各地的故居,梳理了老舍先生不凡的“文学人生”。最后进行展示报告的是考察了作孚园、卢作孚纪念馆两处北碚历史遗迹的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小组,小组主讲人姜家霖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前的北碚乡,与卢作孚参与规划和建设过的北碚小镇进行比较,凸显了“奇人”卢作孚及其创造出的“北碚模式”。
在评委老师点评环节,赵国壮老师首先对四个小组的表现均大加赞赏,他认为四个组的选题非常切合此次跨学科调研交流会的主题要求,主题鲜明,主讲人的仪态款款大方、讲演十分精彩,而且都适当地结合了具有本学院及本专业特色的视角和着眼点。赵老师还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北碚的印象,丰富了同学们对北碚的认识。他说道,北碚在抗战时期作为战时陪都重庆及抗战大后方地区的科教迁建区、能源基地及乡村建设试验区,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四个小组所分享的梁实秋、老舍、卢作孚三人,以及战时西迁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也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北碚的建设、为北碚的抗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伟宏老师则是对四个小组的成果展示分别进行了点评和建议,他表示,四个小组的展示逻辑流畅,结构完整,层次明晰,主讲人表达清晰。同时,王老师还为同学们建议道,调研成果的展示可以与北碚紧密结合,并且适当突出调研的主体“北碚”;他还提到,四个小组前往调研的历史遗址遗迹,其本身或多或少会反映出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怀或品格,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四个小组的同学们踊跃发言,他们或是进行科研资料信息共享,或是对此次交流活动进行总结,或是展望未来的跨学院学术交流活动,讨论地十分热烈。
此次跨学院主题调研交流会“人文记忆中的北碚”活动得到了圆满的结束,来自四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通过对北碚区现有的历史遗址遗迹进行调研,均对“人文的北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举行的跨学科交流与分享活动,更是有利于同学们突破学科固化体系,积极拓宽思维,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思考与学术能力。不仅如此,这也是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会首次成功举办跨学院的活动,以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开始,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会在未来也将努力举办类似的跨学院活动,为本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同学们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会 张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