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16点,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于学院903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疫情时期,人文学科的价值何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旭院长主持,部分教师、本科生以及硕士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郭英剑教授带我们再次回顾了人文学科的定义以及研究人文学科的方法。郭老师谈到,人文学科的主题其实就是研究人们、记录人类的经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学科是思想派,对其而言,思想既是其精神所在,也是其力量和锋芒所在。
随后,郭老师提出人文学科有三大隐性的修为,这三大修为也是人文学科的基石:阅读、观察、思考。人文学科若是想发挥作用,需得在长期大量阅读的积淀之上,仔细地观察人与世界,触类旁通地理性思考、分析评估,最终达到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

接着,郭老师基于当下形势分析了人文学科尤其是语言学科的价值所在。首先,郭老师提到学习语言,特别在今天学习外语,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交流的媒介。第二,语言是观点以及思想观念的载体。第三,不同的语言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与来源。其次,郭老师以我们的身边的事例为例,阐述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著名作家张海迪、“希望工程”女孩苏明娟、领导人署名文章、马云对儿子的寄语,纪录片《后浪》和《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以及“躺平”的含义这七个事例,郭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人文学科重要性的思考,并指明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要纠正文字不正之风。人文学者必须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与他人进行辩论,才能明辨是非,洞悉错误。
最后,郭老师总结道,艰难时世和动荡人生更需要人们去追问生命的意义,更需要执着地上下求索。疫情时期,也更能彰显人文学科的价值所在。

讲座结束后,在场学生从“瘟疫文学的社会功能”、“人文学科的反思者”两方面进行提问。针对这两个问题,郭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第一,瘟疫文学、灾难文学等在当下时代最大的价值就是研究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瘟疫文学给人文学者研究文学的表现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样也对研究外国文学有一定的作用。第二,人文学科不是浪漫的学科,恰恰需要理性,人文学者之间互相纠正,观众读者也在纠正,而后学者进行反思,修正过去的观点,促进人文学科思潮慢慢延续。这些细致入微的回答,令在场学生豁然开朗,赢得一片雷鸣掌声。
至此,“疫情时期,人文学科的价值何在”讲座圆满结束。相信通过郭英剑教授的一番分享和解答,同学们会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学术之路,不固步自封、不闭门造车,认真思考人文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厘清事实、明辨是非,外国语学院也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景象!
供稿、供图:李余婷 审核老师:董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