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含弘学子讲堂之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文学院“传承文化薪火,树立文化自信”宣讲及交流分享会圆满举行

时间:2023-06-09 浏览量:[]次

2023年5月21日上午,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文学院研究生会联合承办的含弘学子讲堂活动在荟文楼七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文化薪火,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由来自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2022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华、文学院202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樊帆、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2021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王姝琪、文学院202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琳琳、刘欣懿担任主讲人。活动主持人由来自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的研究生叶春花同学担任,两院同学、研究生会、西南大学研究生骨干培训班和校研究生会代表参与了本次分享会。

杨华同学以“留住千年芳华,延续敦煌故事”为题,结合樊锦诗女士的事迹以及敦煌研究院对数字化保护莫高窟的探索,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助力下焕发的全新生机。她坚信新一代青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樊帆同学以“意识形态与主体问题:以《堂吉诃德》为例”为题,开篇引用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明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具体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机制、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最后,她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的讲话,“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以此彰显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王姝琪同学以“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精神”为题,从传统文化价值、宋代士大夫精神、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境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四个部分展开分享,对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成因、表现和特质进行探析,总结认为宋代是士大夫主体意识最为觉醒和人格精神最为高扬的时代。此外,她还指出,宋代士大夫所铸就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等精神情怀是挺起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压不垮民族脊梁的精神支持,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行的不竭动力。

刘琳琳同学以“私人记忆与公共历史——从丁玲到虹影看自传体小说下的女性写作”为题,通过分析不同时段的女性自传体小说,阐述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承载着的艺术想象,以及这背后连接着的作者及其身处的经验世界,进一步揭示了自传体小说兼具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深刻的现实指向等特征,体现出文学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高度人性化。

刘欣懿同学以“‘替罪羊’的觉醒与共同体的创构——从《激情年代》的替罪羊机制谈起”为题,通过讲解由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经典剧本《萨勒姆的女巫》改编的影片《激情年代》中的“替罪羊机制”,揭示出外壳下荒诞的集体暴力是比流血更为深刻的人性苦难,并寻求在“上帝已死”的现代文明中重建一种理性共责的共同体秩序。在最后的结语反思中,她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认为只有坚持以真理为先的集体秩序、倡导同舟共济的理念,才有可能告别“替罪羊机制”的伦理悲剧,拥有更为光明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会 文学院研究生会 供稿:杨溢 供图:李亚红 刘雨竺 校审:赵样 王炳智